2011年佛山市环境状况公报
发表时间:2012-05-25 10:09:00                       文章来源:市环保局
[字号: ]            [打印]            [关闭]

2011年我市环保工作以总量减排为总揽,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开展生态创建为载体,全面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2011年我市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江河水质符合功能区水质标准要求,城市内河涌总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全市整体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一、2011年环境质量状况

(一)水环境质量 

1、佛山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14个饮用水源地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2、全市7条主要江河水质状况良好,除平洲水道符合Ⅲ类水质外,西江干流水道、东平水道、顺德水道、容桂水道、东海水道和潭洲水道均达到Ⅱ类水质,水质状况优。 

3、全市7条主要城市内河水质保持稳定,桂畔海、大良河和高明河达到相应水质标准,其余内河仍存在超标现象,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溶解氧、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等。

(二)大气环境质量

1、城市空气质量

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全市优良(API≤100)的天数达357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7.8%。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分别为0.034毫克/立方米、0.052毫克/立方米、0.070毫克/立方米,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与2010年相比,除二氧化硫有所下降外,其余两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均略有上升,其中二氧化氮上升2.0%,可吸入颗粒物上升9.4%。降尘量为4.10吨/平方公里·月,优于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

2、城市降水

全市降水pH均值为4.71,全年酸雨频率为61.0%,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酸雨频率减少22.4%。

(三)声环境质量

全市声环境质量较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6.3dB(A),达到国家区域环境噪声2类区昼间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源构成以生活和交通类声源为主。

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7dB(A),达到70 dB(A)的标准。

全市功能区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8.6dB(A),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1.3dB(A),除4类区(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范围)夜间平均等效声级超过相应质量标准,其余各类功能区噪声昼间、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均达到相应的标准。

(四)辐射环境质量

全市共有放射源1912枚,其中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分别为103枚、1枚、12枚,Ⅳ类和Ⅴ类放射源共有1796枚。现有射线装置536台,Ⅱ类、Ⅲ类射线装置分别为26台、510台。全市放射性环境状况正常,无放射性污染事故发生,全市电磁辐射水平保持稳定。

二、主要措施和行动

(一)巩固减排成果,科学谋划“十二五”减排工作

1、积极实施减排重点工程,巩固“十一五”减排成果。印发《加快我市燃煤、燃重油、燃木材小锅炉淘汰工作意见》,明确我市小锅炉淘汰的要求。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电厂脱硝等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全市共完成电力脱硫降氮、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中水回用在内的168家重点项目减排工程;全市建成51家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接近227.5万吨;完成南海京能、江南、长海、五沙发电厂的脱硝工程建设。加大对重点减排项目的监督管理,先后对近100多家纺织印染行业、畜禽养殖业、污水处理厂和电厂进行现场检查,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

2、完善机制,科学谋划“十二五”减排工作。印发《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完善我市污染减排工作机制。完成《佛山市“十二五”经济社会与污染减排共赢发展专题调研报告》,为我市“十二五”期间如何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完成减排任务提出了具体政策和措施。修改完善《佛山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进一步加强减排工作宏观指导。深度挖掘减排空间,开展我市十二五”减排潜力研究,为我市减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积极推进我市大气污染防治

1、全面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制定《佛山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试行)》、《佛山市机动车排气定期检验环保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制度,加强各项机动车管理业务工作;加大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监管力度,部署开展整风行动,打击车检工作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以签订《诚实经营承诺书》的形式要求各机动车排气检验机构加强自律,共同维护正常的车辆年审秩序;起草《佛山市加快淘汰黄标车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推进机动车防治工作;积极开展机动车尾气路检、遥检工作,在主要道路对机动车进行尾气抽查检测;加强对加油站、汽油储油库和汽油油罐车等企业的监管,确保其油气回收设施正常运转。

2、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佛山市工业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源污染控制工作方案》,对全市343家重点监管企业分四个阶段逐步推进综合整治工作,从项目环评审批、监测能力建设、落实治理设施、建立登记报告制度、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三)继续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水环境整治工作

继续推进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工程建设工作。对《佛山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准化建设规范手册》进行修编,并完成沙口水厂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的提升工程,使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为下一步全面铺开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打下基础。

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面源污染源的管治力度。制定《佛山市饮用水源保护定期巡查制度(试行)》,建立日常的饮用水源检查执法体系,通过清理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业,清除威胁饮用水安全的隐患,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四)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

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39077.49吨,医疗废物产生量5047.55吨,处理率达到100%。制定《佛山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完成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和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视频监控试点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建立重金属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启动《佛山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开展全市的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企业调查,深入掌握我市涉重金属污染企业的基本情况。重点开展铅蓄电池企业污染防治,依法处置存在环保违法行为的企业,对责令停产的企业进行现场督察,并逐步建立了铅蓄电池企业“一厂一档”的管理制度。

(五)加强核与辐射源管理

严格做好相关项目的环保审批,开展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换证工作,对辐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强化环境监管,开展辐射工作检查,督促相关单位加强管理;推进放射源在线数字管理系统建设,提升监管能力,逐步实现放射源的全方位跟踪和信息化管理。

(六)严格环保准入,开展企业清洁生产

严格实行行业限批和区域限批,从源头上控制。继续把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现有的重污染行业包括陶瓷、玻璃、水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能源消耗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使用清洁能源的除外)继续实行行业限批;对环境容量不足、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计划、环境质量达不到功能区要求,无法通过区域平衡等替代措施削减污染负荷,或所在区域未能实现供热、供汽、污水处理“三集中”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全年审批建设项目6890个,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为100%。其中应执行“三同时”项目数1232个,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数为1232个,“三同时”执行率为100%。

根据有关要求确定全市需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企业名单,制定“十二五”工作方案和评估验收细则,明确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工作与自愿性清洁生产工作并轨开展的创新验收方式。召开全市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动员大会,铺开“十二五”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工作。全市共有9家企业通过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工作

(七)强化环境监督执法

紧紧围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中心工作,通过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集中整治铅蓄电池企业污染隐患,强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环境监管,做好重点难点环境信访案件处理工作,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环境问题,确保环境安全。

据统计,2011年全市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41598人次,现场检查企业22811厂次,立案查处企业630宗,罚款金额1248.7万元,限期整改企业179家;全年共征收排污费10894.12万元;全市环保系统共受理环境信访案件共10140件,同比下降12.01%,已处理环境信访案件9656件,处理率为95.22%。

(八)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抓手,开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新局面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市创建工作机制。为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我市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市的目标,深入实施环保优先战略,进一步开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新局面。成立了佛山生态市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协调机构,各区也成立相应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我市生态市创建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二是积极有效推进生态市各项创建工作。印发《佛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区政府、市直单位的工作任务,并将生态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佛山市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组织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中,我市还将以生态区、镇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作为创建工作的突破,全面推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三是深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夯实生态市创建工作的基础。2011年全市共有116个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示范村,9个镇被命名为市级生态示范镇,南海区九江镇烟南村被命名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禅城区南庄镇、三水区大塘镇等6个镇被命名为广东省生态示范乡镇,南海区九江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九)推进环保能力建设。

继续加强应急能力建设。遥感监测应急车投入使用;加强环境应急演练2011年7月市环保局和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开展化学品车辆事故造成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演练;新增配置一批环境应急设备;完成佛山市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的升级改造,提高协调处置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性监测任务的水平。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实验室能力,进一步拓宽监测领域,完成饮用水源地水中水合肼、活性氯和松节油等新项目的方法研究及确认工作;加强空气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实时联网项目,大大提升数据的实时性;全市各子站全部实现了质量控制工作自动化;完成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质量控制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大气监测全过程的数据溯源工作做好准备

(十)积极开展环境宣教。

围绕节能减排、创建国家生态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环境执法等环保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合作,以“六五”环境宣传月为依托,举办珠三角(佛山)青少年环保嘉年华、“绿道万人行”、认保水源、生态夏令营、“环保进万家”等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参加电台民生热线、民生直通车等节目,举办环保大接访活动,加强与群众的互动对话。进一步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保证网络环保问政机制的畅通。

站内搜索: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 版权所有
佛山市环境信息中心制作与维护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榴苑路20号
办公电话:(0757)83382525 电子邮箱:foshanepb@sthj.foshan.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19122161号-1 网站标识码4406000029
统计代码: 站点访问量:- 稿件访问量-